检验总量减去杂质后剩余的玉米籽粒的重量。
指未达到应有形态和特性或者品质有缺陷的玉米籽粒。包括虫蚀粒、病斑粒、破碎粒、生芽粒、霉变粒和热损伤粒。
受到虫害侵蚀,并有明显孔洞的籽粒。
籽粒表面有病斑,且面积较大广泛的籽粒。
籽粒的任何部分缺失达到或超过1/3(包括)以上的籽粒。
胚芽已经发育或萌发,有胚芽发育或萌发迹象但萌发长度未达到胚体的,具有生芽特征的籽粒。
籽粒表面霉变的籽粒。
由于自然热或干燥过程中籽粒受热而导致颜色发生变化的籽粒,包括自然热损伤粒和干燥热损伤粒。
贮存过程中引起发热,颜色发生变化的籽粒。
加工干燥过程中萌发有颜色发生变化,籽粒胚乳呈暗褐色的籽粒。
玉米籽粒以外的一切无机或有机杂物,包括矿物质、有机杂质和无机杂质。
通过3.0mm筛的矿物质杂质。
土、砂、石及其他矿物质杂质。
有机物残留的玉米籽粒、外地区粮草籽粒、秸秆及其他植物杂质。
感官指标,指玉米的颜色和光泽。
感官指标,指玉米的正常气味、异味。
新鲜样品中的水分占玉米质量的百分比。
籽粒大面积霉变且面积较大广泛、带有霉味的籽粒。
玉米按照色泽分为黄玉米、白玉米和其他玉米。
玉米按照质量分为: a) 优质玉米:颜色基本为黄,且黄色籽粒数量占总数不少于95%的玉米; b) 白玉米:颜色基本为白,且白色或乳白色籽粒数量占总数不少于95%的玉米; c) 其他玉米:不符合a)、b)要求的、其他颜色组合的玉米。
各等级玉米质量指标见表1。其中容重按级别评定,3级为合格品。
等级 | 1 | 2 | 3 | 4 | 5 | 等外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容重 g/L | ≥720 | ≥690 | ≥660 | ≥630 | ≥600 | <600 |
不完善粒含量 % | ≤4.0 | ≤6.0 | ≤8.0 | ≤10.0 | ≤15.0 | — |
霉变粒含量 % | ≤2.0 | |||||
杂质含量 % | ≤1.0 | |||||
水分含量 % | ≤14.0 | |||||
色泽、气味 | 正常 |
注:“—”表示无要求。
应当符合有关食品安全标准和卫生标准的规定。
非转基因玉米应当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。
下列标准对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:
仓库应干燥、通风、防潮,防止鼠害、虫害,不允许与有毒有害物品混存,不允许与可能串味或异气味物质混存,散装玉米应分仓储存。
应选用干燥、清洁、防雨、防晒、防渗、防漏、防尘、异味的运输工具,不允许与有毒有害物质及可能污染的物质同车运输。
应符合有关卫生要求的销售场所和储存设备,销售场地应避免阳光直射、防潮、防尘。